解釋
以各種紗線製成編織形態的長條帶狀織品,可用於服飾類產品上,以提供美觀、功能或增進生產效率的副(輔)料如條帶狀織品裝飾在服飾製作時存在的副(輔)料通稱為織帶。
概述
織帶開始使用是在服裝的製作過程中,由於在製作服裝時需剪裁一些滾邊裝飾作為必要或美觀的副(輔)料,往往必須先將布料裁出不同寬窄與長度的條狀布條,以搭配設計顏色或款式的車縫需求,由於製作功夫煩瑣且品質規格不易掌握,在大量生產的規模需求下,發展出獨特的織帶產業。近年來更由於服裝設計的澎渤發展,款式變化萬千,各種不同副(輔)料與織帶在服飾設計的運用頻繁,使得織帶之發展更是豐富多元化經營。
廣泛用於服飾、鞋材、箱包、工業、農業、軍需、交通運輸等各產業,原料為棉線、麻線逐漸發展到錦綸、維綸、滌綸、丙綸、氨綸、粘膠等,形成機織、編結、針織三大類工藝技術,織物結構有平紋、斜紋、緞紋、提花、雙層、多層、管狀和综合組織。

使用的趨勢
現代服飾製作, 因為成衣工業化所以對副(輔)料規格要求日益嚴格. 織帶品質的標準化與功能不但提高生產的效率, 同時也提升了對服裝美觀性, 功能性, 與降低成本等各方面的影響, 伴隨著科技與技術的進步而日新月異。
敏銳結合主料與各服裝類型隨著每季主題發表而形成副(輔)料圈的流行趨勢。
而在副料界常見的長條帶狀織品廣義分類大致可區分如下
(一)依素材分類
天然素材 Cotton & Linen
毛海製類 Wool&Mohair
天鵝絨類 Velvet
毛皮製類 Fake Fur
合成皮革 Synthetic Leather & Suede
雪紡紗類 Chiffon & Organdy
沙丁絲綢 Satin & Silk
提花製類 Jacquard
(二)依形狀分類
彈性 Stretch
針織 Knit
出芽 Piping
繩狀 Rope&Cord
辮型 Braid
金屬 Metallic
花型 Floral
波浪 RicRac
珠飾 Beads&Spangle
印花 Printed
褶皺 Pleated & Ruffle
羅紋 Grosgrain
斜紋 Herringbone
緞帶 Ribbon
(三)依織法分類
機織(梭織)
經緯交織並撚後,紗線整經做成筒子(盤頭),緯紗搖成紆子,在織機上織帶。30年代,為手拉木織機、鐵木織機織帶。60年代初織帶機仍廣泛使用。因帶子寬度小,織造方式不一樣,有單條、雙條、數十條不等,有單層,也有雙層。據說1967年,成功設計製造出高速單條無梭織帶機,實現織帶不用梭,且工序縮短,佔地面積小,勞動生產率提高,是中國織帶工藝史上的創舉。70年代,由於織帶連續染色整燙機的推廣,由先染後織的傳統工藝,發展到先織後染,先織後漂,整燙後處理連續化,織帶技術進入機械化大生產的行列。80年代初,行業引進瑞士、義大利、聯邦德國高速無梭織帶機,整燙聯合機,包纏線機,整經機等,織帶技術邁入新的發展階段。嶄新的技術提升帶動織帶工藝技術的進步,帶來產品的升級換代。
編織(錠織)
紗線經絡筒、卷緯形成緯線管後,插在編織機的固定齒座上,緯紗管沿8字形軌道迴轉移動,以牽引紗線相互交叉編織。通常錠數為偶數,織成帶子為管狀,錠數為奇數,織成的帶子為扁片狀。編織的基本工藝流程為:漂染 > 卷緯 > 織造 > 落機開剪 > 包裝。1960年開始,對編織機進行多次技術革新,這些設備上的改進,導致產品質量大為提高。編織不但可織帶,還織繩。管狀帶是編織繩的一種。
針織
70年代,針織經編、緯編技術,已廣泛應用於織帶。1973年,試製成功針織尼龍寬緊帶。1982年,開始引進義大利鉤編機,工藝先進生產品種廣,特別適應薄型裝飾類帶織物,如花邊、鬆緊帶、雪紗、裝飾帶等。基本工藝流程為:漂染 > 絡筒 > 織造 > 整燙 > 包裝。
(三)依材質分類
-
強力耐磨。
-
吸水性差,公定回潮率0.4%(20℃,相對濕度65%,100g滌綸吸水0.4g)。
-
易生靜電,易起毛起球。
-
耐酸不耐鹼。一定濃度的鹼在一定溫度下破壞滌綸表面使織物手感鬆軟。
-
耐腐蝕性、耐光性比較好。
-
滌綸纖維所製織的織物不易起皺,尺寸穩定性好,易洗快乾。
-
強力非常好,甚至超過同等細度的鋼絲。
-
耐磨性非常好,超過其他紡織纖維,適合做運動裝,襪子,降落傘,纜繩。
-
吸水性差,公定回潮率4%,易靜電,起毛,起球。
-
耐鹼不耐酸,37.5%鹽酸可以溶解。
-
耐腐蝕性好,耐水性差,耐光性耐熱性差,久曬強力下降泛黃。
-
錦綸所製服裝容易變形,容易起皺。
-
化學組成與棉相同,性能與棉接近;
-
比棉吸濕性能好,容易染色,染色鮮豔,色牢度好;
-
濕強度低,為乾強度的40-60%,濕態下的彈性、耐磨性差,粘膠製織物不耐水洗,尺寸穩定性差。
-
紡絲形式:黏膠長絲―人造絲―人絲
-
黏膠短纖―人造棉―人棉
-
公定回潮率6%,半疏水性纖維;
-
強力不夠好,真絲般的光澤,手感滑爽;
-
柔軟,易變形,耐磨性差;
-
與黏膠相比,醋酸纖維強度低,吸濕性差,染色性比較差,手感,彈性,光澤,保暖優於黏膠纖維。
關於色差
外在普遍核校所打樣品與客人樣板,材質及批號:織物外觀反射色光組織形式的差異,織物疏密程度等,其中每批織帶製作染色方法,染料導致所染批次之間的色差最為常見。
關於色牢度
色牢度是紡織品的重要質量指標之一。所謂色牢度是指染色紡織品在物理和化學作用下,顏色保持堅牢的程度,即染色紡織品色澤受外界影響堅牢程度稱為染色牢度。以試驗後試樣的色澤變化,白布沾色程度的評定等級表示色牢度的好壞。
在色牢度各種項目中,目前最常用的色牢度有耐摩擦色牢度、耐汗漬色牢度、耐洗色牢度、耐光色牢度、耐水浸色牢度、耐刷洗色牢度、耐氣候色牢度等項目。
實際生活中,主要根據產品的最終用途來決定考核哪些項目,其中耐汗漬、耐乾磨擦、耐水浸色牢度是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要求的項目,所有染色的紡織品都應進行考核。另外,對於嬰幼兒紡織用品還要考核耐唾液色牢度。
色牢度的評定一般採用目測評定法,即以灰色樣卡為標樣,在一定光照和環境條件下,用人的目光對比灰卡和試樣,以確定試樣的原樣變色和白布沾色級數。灰卡(分別為變色和沾色)為五個牢度等級12345,5級最好,1級最差。
織帶系列產品的色牢度為一般須滿足的標準
-
耐水洗牢度3.5級以上,通過ISO105-C01:1989測試標準
-
耐摩擦牢度3.5級以上,通過ISO105-X12:1993測試標準
-
耐日曬牢度4.0級以上,通過ISO105-B02:1994測試標準
-
關於對色光源
紡織品在生產過程中要經過多道工序,在此過程中,由於原料、生產工藝、操作等各種原因造成的誤差,往往不同批次,甚至同一批次的面料在顏色上會有差異。面料顏色差異的大小,如果對色光源的不同,對色環境,對色時間的不同,對色差的評價也不同。因此為了準確評估顏色的差異,保證對色結果的一致性,在視覺評定顏色時,必須在標準對色燈箱中選用客商指定的光源對色,以避免因光源不標准或光源不同而造成視覺上的差異。
對色光源分類
-
D65 :國際標准人工自然日光源,色溫6500K。
-
CWF:冷白熒光,4150K,美國商店光源,美國客商經常使用的對色光源。
-
TL84:冷白色,色溫4000K,歐洲、日本客商常用的對色光源。
-
F/A :黃光源,光色參考光源,適用於代替家庭或房間內的光源。
-
UV :紫外光,波長365nm,用於檢測面料上的增白劑或瑩光性染料。
-
U30 (TL83):暖白光,色溫3000K,另一種美國商用光源。
織帶的剪切
織帶的剪切通常採用兩種方法:一種是手工剪切,另一種是機器剪切。
手工一般採用發熱絲加熱切割或者鍘刀切斷的方法,這兩種切帶工藝設備投入較低,但人工成本很高,另外採用發熱絲切割時會產生很大的煙霧;並且在絲帶的切割面會留下燒焦的痕跡。鍘刀切斷雖沒有煙霧和燒焦的痕跡。但不能有效的封口會出現散口(俗稱虛邊)現象。
利用自動切帶機的剪切,切帶機又分熱切帶機,冷切帶機和超聲波切帶機。
圖片編輯/副料大學 資料提供/以上文章參考以下文字資訊